AG真人(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第二节 行 业 - AG真人(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AG真人(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快速导航×

第二节 行 业2024-04-15 13:43:35

  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年,全区共有食品、纺织、机械、电力、医药、化学、造纸、皮革、塑料、建材、矿冶、造船、工艺美术、仪器仪表等

  粮油加工业旧时,以人力、水力及畜力为动力,用木砻、石臼、石磨等工具砻谷、春米、磨粉,用木制油车榨油。一民国元年(1912),临海县龚德和始以柴油机为动力,用碾米机碾米。7年,海门镇(今椒江市)有乾亨米厂。10年,王万美米厂开业。12年,温岭县三万米厂开业。16年,玉环县杨克逊、曹仲渊等合股创办坎门电灯公司,白天碾米,夜间照明。此后渐增。19年,临海县城关、杜桥及海门葭沚等地有碾米厂14家,碾米机26台,年碾米20余万担,29年发展至41家。50年代,粮油加工企业迅速发展。1950年,临海县城关建国营台州粮食加工厂,后经扩建,年加工大米1.3万吨、面粉1万吨、饲料3000吨。同年,建立国营台州造粉厂、温岭第一碾米厂。1952、1953年,仙居、天台、黄岩等县及温岭县新河、临海县大田等地国营粮油加工厂建成投产。1956年,临海县建榨油厂,机械榨油并生产饴糖、葡萄糖及脱模油等。在私营粮油加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同时,乡村依靠集体经济力量购置碾米机,与抽水机动力配套,兴办集体粮食加工厂,使粮油机械加工业发展加决。80年代,随着用电普及,粮油加工遍及乡村。1990年,国营粮油加工企业24家,职工1403人,加工大米77686吨、面粉37874吨、食油1250吨、饲料34558吨。总产值6309万元,利润524万元。

  罐头食品制造业民国8年(1919)项士元《寒石草堂日记》中有“葭沚水产学校之罐头食品”的记载。12年,该校在海门镇安顺码头附近设立太平罐头公司,15年改名泰平罐头厂,不久停歇。1958年,建立黄岩罐头食品厂,生产桔子罐头,次年被国家轻工业部、对外贸易部定为外销罐头厂,增加批把、马蹄、蘑菇、番茄酱、肉类等罐头产品,1965年产量达1700吨。70年代,罐头行业开始发展,玉环县楚门供销社农副产品加工、临海乳品厂罐头车间、夭台县供销社罐头食品厂、三门县烟糖公司食品罐头厂、温岭县二轻食品罐头厂等先后建成投产,生产水果、水产罐头。1978年,全区有罐头食品厂6家,生产各类罐头6000吨。1979年后,三门冷冻罐头厂、黄岩蜜饯厂、椒江罐头食品厂、温岭罐头食品厂、天台山罐头厂等又先后建成投产。1982年,临海罐头厂从乳品厂附属车间分出,投资200万元,建造1.44万平方米新厂房及500吨位冷库,年产罐头能力增至5000吨,生产桔子、芦笋等罐头。同年,黄岩罐头食品厂500吨位冷库投入使用,罐头年生产能力扩大至2.5万吨。1985年,该厂糖水枇杷罐头获巴格达国际博览会优质奖。同年,天台县罐头食品厂与省粮油进出口公司联营,生产水煮笋罐头及盐水藠头罐头出口日本等国家。黄岩蜜饯厂、黄岩百乐食品厂、黄岩镇东食品厂、椒江民辉罐头厂、临海涌泉罐头厂等乡镇办罐头食品厂争相建成投产。1985年末,乡及乡以上罐头食品制造企业118家,其中国营14家、县市属集体23家,生产罐头10.68万吨。因发展过猛,产品积压,通过调整、整顿,1987年罐头产量降至6.35万吨。1988年回升至11.4万吨,又出现积压,部分企业关闭。1990年,罐头食品制造企业88家,职工13844人,固定资产7984万元,罐头产量5.42万吨,产值12192万元。主要产品有糖水桔子、批把、黄桃、杨梅及清蒸猪肉、午餐肉、元蹄、番茄酱、蘑菇、马蹄、清汁笋、青刀豆、蚕豆、藠头、速冻梭子蟹、虾仁、黄鳝等罐头食品。

  无酒精饮料制造业1957年,临海维乐饮料食品厂开始生产奶油棒冰及各种饮料。60年代,各县开始生产棒冰。1979年,黄岩蜜饯厂兼营饮料生产。80年代,饮料制造业兴起。1981年,黄岩果汁厂与上海正广和汽水厂协作,引进汽水生产线,生产鲜桔原汁及各种果汁汽水。1982年,临海县副食品公司与上海汽水厂联营,建立临海汽水联营厂,生产汽水等饮料,随之,一批乡镇办饮料厂陆续建成投产,开发新产品。1983年,黄岩果汁厂生产浓缩果汁、低温浓缩桔汁半成品,销往全国8大汽水厂。1985年,有乡及乡以上无酒精饮料制造企业31家,生产各种饮料24831吨,比1980年增18倍。产品有果汁汽水与果味汽水等碳酸饮料、果菜汁饮料、冰淇淋、雪糕、食用冰等。1985年后,营养保健饮料与口感风味饮料兴起。1986年5月,由3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合资,利用西班牙政府财团混合贷款,引进全部工艺设备,在椒江建立浙江太平洋桔汁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5567.45万元,主要生产果(桔)汁饮料、果酱、香精、塑料瓶等,年加工柑桔1.2万吨,经试产,因效益低而停产。1987年,黄岩红光食品厂与上海食品研究所联合研制生产奥克可乐。1989年,椒江市营养食品厂生产雪糕、蛋筒、粒粒橙、益力乳,黄岩天峰阁饮料厂生产天峰可乐、雪达汽水、雪菲力等新饮料。1990年,无酒精饮料制造业31家,生产各种饮料17383吨。

  炼乳业1955年,临海县九支山林牧场建立乳品厂,饲养奶牛近100头,用平锅煎熬浓缩炼乳,1957年迁城关定名临海乳品厂。1961年始产全脂奶粉,1965年改用线年黄岩乳品厂投产,1984年与上海益民食品厂联营,每年向益民食品厂提供炼乳1200吨。1985年,临海乳品厂羊奶干酪与酸奶晶二产品为国内首创,成为国家轻工业部定点乳制品专业生产厂。1990年,全区有乳制品生产企业3家,职工437人,生产炼乳3200吨、奶粉100吨。主要产品有炼乳、奶粉、麦乳精、酸奶晶、奶酪等,总产值1450万元。制糖业清初,民间用土法取甘蔗汁熬煎红糖。康熙《台州府志》载:“近世闽人教以栽蔗,秋熟压其浆熬之。”民国前期,政府拨款于临海县白水洋乡兴办糖厂,未几停办。民国

  年(1942),黄岩县头陀糖厂年产糖200吨。50年代,土制红糖增多。1971年,黄岩县国营金清糖厂投产,临海县在杜桥前岸建立糖化厂,开始生产机制白糖。1972、1973年先后建立温岭糖化厂、三门糖化厂,日处理甘蔗300吨。1978年,黄岩县国营金清糖厂扩建,日处理甘蔗能力增至500吨,附设日产4000立升酒精车间。同年,临海糖化厂利用甘蔗渣制造纤维板,并建成年产2000吨硬质纤维板车间。1983年,全区产白糖9675吨、酒精175吨、硬质纤维板2534立方米,产值1128万元。1985年后,海涂甘蔗基地改种柑桔等经济作物,制糖原料锐减,临海、黄岩、温岭、三门4县机制糖厂相继转产。1990年,全区有制糖企业5家,其中全民1家、集体4家,职工553人,产值1259万元,亏47万元。酿造业宋时,台州酿酒业发达,州设都酒务、造曲坊,县置酒税务,共有酒坊

  家。“台州蒙泉”与“灵江风月”为省内名酒。清时,较知名的作坊有温岭县林裕益正记酱园、临海县何义兴酒坊、玉环县陈万和酒坊、海门镇周万顺酒坊、姜源顺酒坊等。民国3年(1914)海门镇建成同康酿造厂。16年温岭县建成泽国万昌酱园。22年全区产酒1461吨。24年黄岩县路桥镇建成一利酿造厂。1949年,全区有酿造作坊100余家。1950年6月,建成国营泽国酒厂。1952年,路桥一利酿造厂公私合营。1956年,温岭、临海酿造厂与仙居、玉环酒厂以及公私合营海门酿造厂,相继建成投产。同年,黄岩县建成果酒厂,以桔子、批把、杨梅为原料酿制果酒。1958年建成国营三门、天台酒厂。至年底,全区有酿造企业13家,生产饮料酒1.40万吨。60年代初期,粮食紧缺,以金刚刺、金樱子、番薯渣等为原料生产白酒及果配酒供应市场。1961年,泽国、临海酒厂以籼米制作黄酒,开创釉米酿酒历史。1965年,全区生产各类饮料酒1.58万吨。1967年,海门酿造厂试产啤酒,改为海门啤酒厂,1978年扩建成年产1.30万吨的啤酒生产线年,临海酒厂革新酿酒工艺,用炊饭机与工业锅炉供汽取代地灶,实行液态发酵与管道化生产。1980年,全区生产各类饮料酒4.31万吨,其中黄酒3.21万吨、白酒0.33万吨、啤酒0.61万吨。80年代,啤酒生产得到发展,临海、杜桥、黄岩、天台、玉环、楚门、仙居等酒厂(酿造厂)均新增啤酒生产。1981年,泽国酒厂建成年产万吨黄酒车间,从投料发酵至压榨出酒,实行机械化生产,并利用黄酒设备生产啤酒,称“黄啤合一”新工艺,在省内外推广。1984年,临海啤酒厂、台州啤酒厂相继建成投产。1985年,全区生产各类饮料酒10.04万吨,其中黄酒5.74万吨、白酒0.40万吨、啤酒3.70万吨。天台啤酒厂引进固定化酵母发酵啤酒新技术,应用不锈钢露天发酵罐蜂窝点式冷却带技术,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硅藻土过滤机,投资1500万元建成年产啤酒2万吨能力的车间,1988年石梁牌啤酒获国家优质啤酒合格证书,列为国家轻工业部向中外消费者推荐产品。1990年,全区有酿造企业75家,职工4002人,产值7354万元,生产饮料酒12.03万吨,其中黄酒5.24万吨、白酒0.44万吨、啤酒6.34万吨。其他产品有酱油、醋、腐乳、味精等。二、纺织与缝纫工业棉纺织业

  2年(1913),临海县平民习艺所纺织科职工20—30人,用20多台手拉木机织布。3年,海门镇葭沚黄崇威(黄楚卿)兴办海门布厂。5年,温岭县泽国镇建成丹崖山织布厂,年织布2800多匹。7年,路桥镇郏道生、郏寿生兴办普明织物厂,工人100余,用木机生产棉布、毛巾、线毯、被单布等,为全省7家名厂之一,福梅牌产品获全国工商博览会一等奖。16年,临海县秦楩友兴办正业平民工厂,置铁木机、木织布机、洋布机31台,生产羔布、元白方格布、银丝条布及民华绨、大回纹锦、中山葛、中华呢等数十个品种,年产1600余匹。抗日战争期间,多数厂停业。35年,临海县官民合办的救济院纺织科转为民办,改名为大生织工厂,生产不褪色士林蓝及格漂布,产品供不应求,为当时台州大厂。同年,路桥棉织厂复兴,有铁木机400多台。37年,有黄岩县普明织物厂、临海县大生织工厂、天台县浙东织布厂、玉环县海声布厂等5家。1949年产棉布177万米。50年代初期,政府对私营棉织业采取统配原料、委托加工、定购包销等措施,鼓励私营棉织业发展,并逐步对私营棉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临海县大生织工厂等12家私营棉织厂实行公私合营,建立公私合营临海染织厂。次年,路桥棉织厂、天台布厂及温岭城关、箬横棉织厂等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全区有棉织企业11家,产棉布406万米。1958年,仙居棉织社建立。1960年,产棉布544万米。1968年,国营仙居棉纺厂建成投产。70年代,棉织业日趋发展。1978年产棉布728万米,产品有各色棉布、被单布、蚊帐布、工业帆布等。1979年,临海染织厂转产药用纱布。临海玻璃纤维厂改名临海纺织厂,添布机188台,年产药纱布1400万米。1981年,玉环县建成染织厂、化纤色织厂。1985年,全区有棉纺织企业29家,生产棉纱3065吨、棉布2712万米,产值4664万元,比1980年增长78%。1988年,临海市建立中美合资企业——浙江亚东医药敷料有限公司,专产腹部纱布垫等出口医疗用品,有职工700人,年产值2429万元。1990年,有乡及乡以上棉纺织企业36家,固定资产原值4439万元,职工6175人,产棉纱3194吨、棉布5456万米,产值9299万元。主要产品有棉布、棉纤混纺布、仿毛华达呢、药用纱布、工业滤布等。针织业清光绪三十年(1904)

  200人。民国元年(1912),天台县兴办织袜针织企业。5年,路桥镇小木年布厂以木机生产毛巾。19年,临海织袜厂建成,生产各色丝光袜。21年,天台县宝泰和针织厂建成,年产袜3.6万打。23年7月,温岭县兴建平民工厂,生产毛巾及各色男女丝光袜。1956年,私营天台针织厂、路桥棉织厂公私合营,生产毛巾、袜子、围巾、手套等,年产袜25万双。1976年,台州针织厂建成,职工260余人,有大小横机、手套机、漂染等配套生产设备405台(套),引进瑞士提花针织机、西德手套贴皮机30台,生产手套、毛衫、腈棉交织绒等产品2000多种,产手套25万打、毛衫10万打,产品销往国内外。次年,建成台州毛巾厂,生产各类毛巾、浴布、枕巾、毛巾毯等。1983年,黄岩棉针织厂建成,始产棉毛衫裤。新建温岭羊毛衫厂与上海第十羊毛衫厂联营,生产腈纶衫、羊毛衫,梅影牌纯毛32支精纺羊毛衫获省优产品称号。1988年,台州毛巾厂生产毛巾1919万条,出口茶巾、浴巾、床单447万条。是年,台州针织厂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出口创汇先进企业。1990年,全区有针织企业54家,职工4958人,固定资产原值1424万元,产值5821万元。丝绸业北宋元丰年间(1078

  1085),临海绸、绢被列为贡品。宋嘉定《赤城志》称:“绢出黄奢(今临海市双港区)者佳。”清末,黄岩县“殿前绢”、“茅畲绢”及临海县“更楼绢”合称“台州绢”,远销省内外。民国期间,黄岩县新桥、横街、下梁等地有万余户家庭从事织绢业,年产近万匹,以黑色拷绢居多,占总产量的70%。抗日战争开始后,织绢业渐趋衰落。1959年温岭缫丝厂建成,次年因原料短缺而停产。1965年临海丝厂建成,温岭缫丝厂复产。1972年,临海县更楼丝厂投产。1977年,仙居县第三化工厂转产白厂丝,更名仙居丝厂。是年,全区6家缫丝厂有立缫机500台、1万绪。1977年临海丝织厂建成,有织机116台,主要产品有真丝被面、绸缎,丝绵斜纹绸、桑波缎为出口商品。1978年,天台丝织厂、仙居丝绸一厂投产。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丝绸纺织企业30家,其中全民6家,集体24家,固定资产原值2581万元,职工5256人,生产白厂丝143吨、丝织品409方米,产值6563万元,利润234万元。麻纺业1950年8

  800人,日产麻袋1.3—1.4万条。次年停办,部分工人调杭州崇余丝厂。1980年,天台县滩岭乡办天台麻线年,仙居县城峰鞋厂转产精干麻,改名仙居县麻纺厂。1986年产精干麻587吨、麻条110吨,出口日本、香港等地。1990年,全区有麻纺织企业3家,职工714人,产品有精干麻、麻条、麻球,产值705万元,亏损82万元。毛纺业1986年,天台棉纺织厂增设毛纺生产线,改名天台县棉毛纺织厂。同年,玉环县外塘乡农民集资兴办毛纺总厂。1988年,临海毛纺厂建成投产,全区产混纺毛线

  7家,其中全民1家、集体6家,固定资产原值884万元,职工773人,生产混纺毛线万元。缝纫业古代以手工缝制服装。清光绪三十年(1904),太平县(今温岭县)工艺局始用缝纫机加工服装。民国3年(1914),临海县城关首设时新昌西服店,购入老狗牌脚踏缝纫机1台。5

  10台。此后,缝纫业逐渐兴起。50年代个体服装业组织生产合作社(组),接受用户来料加工,同时生产长、短裤及童装等小量商品服装。1962年,有服装生产合作社(组)、合作工厂88家,职工3550人,缝纫机1158台,年产商品服装15万件,产值696万元,实现税利52万元。70年代,改来料加工为自行生产销售,成为生产经营型企业。1976年,温岭县大溪服装厂始产新疆民族服装。临海服装厂引进服装生产流水线设备,专制各类成衣,批量定向生产。1980年,三门县时装总厂生产25万件出口服装,成为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与丝绸公司定点企业。临海县城郊服装厂引进自动化制衣装置,生产西装、大衣、中山装、时装等,年毛料制衣能力20万件。是年,有乡及乡以上服装加工企业33家,职工2253人,缝纫机1688台,生产商品服装85万件,产值1854万元,利税92万元。1981年建立国营台州丝绸服装厂,生产真丝绣衣、连衣裙、滑雪衫、羽绒衫、羽绒被等,1985年生产各式绸装21万件。与此同时,乡镇服装厂与个体服装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三门县衬衫厂、椒江市光华服装厂、天台内衣总厂年产值均达300万元以上。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缝纫企业97家,职工5893人,生产各类商品服装531万件,产值15375万元,税利619万元。三、机械电子工业.机械制造业古代有铸造、锻打行业。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临海县城关冶匠陈园清父子铸造的庆善寺铜钟,重3吨余,高9

  ),温岭县潘郎陈美兴与泽国阮合兴等设4家镬炉,生产犁头、犁壁、镬、罐等,至民国9年(1920)有雇员55人,年产铸铁14.7万余件。20年代初,海门镇永兴铁工厂制造碾米机及12—24马力柴油机。22—24年,临海县利生铁工厂、温岭县雨伞庙机械修理店建立,修理碾米机等小机械。26年,海门镇利生铁工厂建立。1949年,全区有10余家机械修配厂,修理柴油机、碾米机、针织袜机及船舶等机械。1952年,海门镇周复兴、利生等厂合并为台州铁工厂,生产打稻机、农业泵,仿造30匹马力柴油机,成为浙江省三大铁工厂之一。1956年,建立临海铁工厂,生产抽水泵、碾米机。此后,温岭县农具机械生产合作社、黄岩铁工厂相继建成投产。1957年,机械制造与铁器、五金等产值492万元,比1952年增长1.37倍。1958年,全区有10余家农机修造厂、机械厂,以及一批人民公社农具修理厂。临海铁工厂改名国营临海机械厂,1959年试制冲击式水轮机获得成功。1960年,机械制造业主要产品有柴油机、水轮机、农业泵、工业泵、手摇泵、真空泵、农用水管、打稻机、饲料粉碎机、碾米机、磨粉机、制面机、铁制农具等,产值3372万元,比1957年增长5.8倍。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先后有台州工业泵厂、仙居液压件厂、海门试压泵厂、温岭微型泵厂、玉环水泵厂、黄岩轴承厂、临海铸造机械厂、临海商业机械厂、天台内燃机配件厂以及温岭、三门、海门机床厂,临海、黄岩通用机械厂等20多家机械专业厂建成投产。临海机械厂生产的水轮机出口美国、菲律宾。温岭机床厂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定为牛头刨床专业生产厂。仙居液压件厂完成全系列叶片泵生产试制,年产量近2万台,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1/3以上。仙居针厂研制生产的仙姑牌植绒针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2/3以上。台州二轻机械厂转产汗绒布两用机、人造皮毛机、电子提花机,改名台州纺织机械厂。椒江工业缝纫机厂生产包缝机,年产5000台。1980年,有机械制造企业862家,主要产品有柴油机、水轮机、内燃机配件、打井机、工矿翻斗车、农用运输车、手动液压搬运车、叶片泵、真空泵、柱塞泵、液压阀、液力变矩器、低压阀门、微型泵、轴承、标准紧固件、金属切削机床、工业缝纫机与三爪、四爪卡盘等,产值7921万元。进入80年代后,开始发展食品包装机械、轻工纺织机械等产品。1985年产值比1980年增长2倍,产品有自动真空封罐机、大听封罐机、桃子自动切半挖核机、高温连续杀菌锅、瓶盖自动冲床、半自动封瓶机、棉花机、提花圆机、提花袜机、香烟滤嘴成型机等。80年代中后期,投资1亿多元引进更新设备,开发名优新产品。1986年,仙居机械二厂与天台轻工机械厂分别试制龙门式刨石机、洗瓶机获得成功。1987年,天台铜材厂生产记忆铜合金系列,用于电子、电力、石油、运输等行业,填补国内空白;天台橡胶机械厂开发SK160实验室用小型炼胶机,销往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玉环仪器厂试制分离式手提封包机,被国家商业部定为粮食包装封口专用机具;黄岩轴承厂引进国内第二代切入式小型球轴式磨工自动线万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玉环县有黄铜球阀厂48家,出口额2100万元;椒江市第一、二、三工业缝纫机厂生产GN系列包缝机与GNS高速缝纫机,年产值2409万元,出口销售683万元。1990年,全区有机械制造企业493家,职工30801人,总产值43674万元。其中,泵类产品历史较久。1952年产农用泵40台,1957年产工业泵128台,1959年产手摇泵305台,1964年新产高线年泵类产品有真空泵、试压泵、叶片泵、锅炉给水泵、耐腐蚀泵、各类清水泵、齿轮输油泵、柱塞泵、各类农用泵、烫衣机真空泵、旋片式线多种规格,年产6万台,生产企业遍及8个县市。浙江真空泵厂为国家机械工业部重点企业、全国真空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船舶制造业三国吴时已有一定规模。唐时,临海县为国内14个著名造船场之一。北宋端拱二年(989),临海县东湖为官营造船场。明清两代,沿海港口均有造船场,官府督造战船与民间运输船只。民国3年(1914),玉环县黄永法在坎门后沙建黄源发船厂,造网艚、小钓船。12年,葭沚黄楚卿雇工建造200多吨大型木帆船8艘。30—32年,曹恒梁轮船工厂与顺利机器造船厂建造轮船8

  360.42吨位。31年,外海轮船停航,海门兴造帆船。当年,海门福建道头、烂泥道头等地建造帆船100余艘。36年,海门镇陆隆记船厂为垦殖公司承造太平洋2号渔轮1艘。50年代初,国家发放船贷与船民自筹资金1.36万元,修复船只273艘。1956年,建立临海造船厂(后改椒江船舶修造厂),维修与制造500吨级以下木质机动船、帆船与渔船。1958年建立海门造船厂,生产木质船。60年代开始,修造钢筋水泥船与钢质船。1965年,温岭县城北造船厂生产钢丝网水泥船,年产160多艘。1970年,海门船舶修造厂制造150吨、300吨级沿海钢丝网水泥货轮与钢筋混凝土趸船,为趸船生产专业厂。70年代后,海门造船厂、海门航运公司船厂、临海交通机械厂等转产钢质船舶,生产1000吨级货轮、1500吨级钢质甲板驳轮及交通船、渡船等。1985年,全区有造船企业7家,产值951万元。1990年,减至6家,其中全民3家、集体3家,职工1656人,固定资产原值1477万元,产值1792万元,亏损61万元。汽车修配业民国22年(1933)10月,黄泽路椒汽车公司在路桥设立汽车修理组。24年,省公路管理局在临海县城关天宁寺设立临海修车场,有10多个工种,20多名工人,以修车、造车身为主。25年,新天临黄办事处在天台县城关建立汽车保养场。1953年1月又在临海县城关建立台州汽车保养场,担负全区公路营运车辆的保养维修。此后部分县站设立汽车修理组。1971

  215人,年生产能力为恢建车辆28辆,大修120辆。80年代后期,个体修车行业得到发展,修理业务分流。1990年,全区有汽车修造厂77家,从业人员2516人。汽车配件生产始于1969年,临海滤清器厂生产滤清器、滤芯器,与长春第一汽车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配套,后发展成为第一汽车集团的配套成员厂。随后,温岭县汽车配件厂、玉环县汽车配件厂、临海县汽车配件厂、天台县机械厂、临海县化工机械厂、仙居汽车保修机械厂等也先后开始生产汽车配件,产品有B212电动刮水器、制动管路接头、阀类、标准件、乙炔发生器、进排器总成、机油泵、钢板皮带轮、水泵总成等。天台县机械厂生产的板翅式机油冷却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年生产能力1万只。1979年,仙居汽车保修机械厂试制汽车前后轴检验校正机获得成功。80年代,汽车修造与配件生产规模扩大。1981年,仙居交通器材厂被国家交通部定为中国公路客车、挂车联营公司成员厂。1984年,临海县挂车厂加入中国公路挂车联营公司,生产5吨长挂车、翻斗车与箱式挂车。1985年,全区有汽车修理与配件制造企业60家,总产值2935万元,比1980年增长3.6倍。是年,玉环县进口汽车配件总厂生产东欧进口汽车发动机、起动机、分电器等1000余种零部件配套产品,为中国汽车公司进口汽车国产配件定点成员厂。1987年,温岭汽车配件厂投资550万元引进自动电枢等设备,生产电动刮水器、电动洗涤器、汽油泵、水喷式暖风装置等4大类配件,产值2230万元,利润501万元,连续3年人均税利超万元。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96家,总产值13593万元。摩托车制造业1984年建成临海摩托车厂,组装250A型鹿城牌摩托车。次年,温岭县化工机械厂开始组装250B型摩托车。1985年,全区有摩托车制造企业13家,生产摩托车4709辆。1988年生产摩托车10803辆。1990年有摩托车制造企业11家,生产摩托车6448

  3592万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58年建立温岭电机厂,当年试产2千瓦交流电动机获得成功,后停办。1966年建立临海电机厂,生产农用水轮发电机。同年,三门电厂试制农用电力变压器获得成功。1967年,温岭微型电机厂投产,生产油泵电动机与分马力电动机。1968年建三门变压器厂,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变压器,其波纹油箱全封闭变压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69年,临海电焊机厂(后改浙江电焊机厂)建成,生产交、直流电焊机与硅整流焊机,为省电焊机生产行业主导厂。1970年,温岭县城关五金机械生产合作社生产的交、直流两用电钻与电动扳手等产品销往东南亚,成为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的电动工具生产专业厂。同年,台州中学兴办台州电表厂,产品有AVCI小表、微安表、毫安表、学生万用表、消防压力表等10余种,年产25万只,产品销往美、英及港、澳等10

  1972年,三门电机厂生产电动机、日本丰田12伏汽车发电机、镇流器。三门开关厂、电器厂与玉环电讯器材厂、温岭继电器厂、轻工电机厂及黄岩跃华灯泡厂等投产,产品有鼓风机、继电器、起动机、刀开关、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灯具灯泡等。1978年发展家用电器产品。温岭电工器材厂、临海家用电器厂分别生产1400毫米吊扇与300毫米台扇,为省内10家起步企业之一。1980年,三门县家用电器厂生产调温电熨斗。1982年,临海县家用电器二厂生产快乐牌保温式自动电饭煲,当年产4600只,扩建后年产12万只。同年,温岭微型电机总厂生产分马力电动机、油泵电动机、纯水冷却装置与小功率电动滚筒,其中分马力出口电动机质量具国际先进水平,纯水冷却装置为国内首创。1984年,玉环家用电气总厂生产双龙牌洗衣机电动机、冰箱压缩机,获省科技新产品奖。次年玉环县建立冷凝器厂,试制电冰箱钢丝式冷凝器获得成功。1985年,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203家,职工11405人,固定资产原值3171万元,产值15013万元。1986年,临海电机厂试制的振动电动机、可调振动电动机,黄岩防爆电机厂生产的YB防爆电动机,均属省内首创;玉环冷凝器厂试制百页窗式冰箱冷凝器系列产品,次年生产底盘式冷凝器;玉环压力锅厂引进生产流水线,生产双喜牌压力锅,年产50万只。1987年,玉环家用电气总厂投资1668万元对企业进行扩建和改造,形成国内首家冰箱压缩机生产国产化流水线万台,次年双龙牌压缩机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213家,职工12012人,固定资产原值11110万元,产值24148万元,主要产品有变压器、发电机、交流电动机、分马力电动机、干电池、绝缘材料、电风扇、电饭煲、电熨斗、电动工具、电焊机、家用鼓风机、家用电冰箱压缩机、电动剃须刀、洗衣机电动机、灯泡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968年,临海绣衣厂试制晶体管获得成功。次年,临海县建成广播设备修配厂,生产收、扩两用母子机与晶体管收音扩音机等。1978年,三门县电视机广建成,二年后停办。1980年,玉环县楚门镇建成电子设备厂(次年改名玉环县电子设备厂),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先后研制成功16种新产品,成为国家电子工业部定点企业。1981年建立台州地区电子工业公司与天台无线年,天台电子工业公司组装12寸黑白电视机。同年5月,天台七四三厂建成投产,生产电视显像管玻壳TP磨料,年生产能力6000吨,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磨料。1983年,台州无线电厂始产录音电话机;温岭无线电设备厂与温岭电子设备厂生产国内电子行业装配自动生产流水线、电子仪表工业成套生产流水线,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椒江市建成椒江石英晶体器件厂(

  年改名浙江水晶厂),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人造石英晶体专业生产厂,年产椒晶牌人造石英晶体3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1985年,天台电子工业公司生产银鸟牌14寸黑白电视机9500台、负氧离子发生器7294台。是年,全区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15家,总产值1581万元。1990年,有乡及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27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25家(属全民6家、集体19家),固定资产原值4537万元,职工1868人,总产值6503万元。主要产品有人造水晶、TP磨料、负氧离子发生器、录音电话机、收录机、扩音器、黑白电视机、无线电流水线、等离子刻蚀设备、微机车孔装置、微机接口设备及各类电子元件等100余种,形成以生产电子工业新材料、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及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类产品为主,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及民用整机为辅的,电子工业体系。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1966年,临海县仪表厂建成,生产压力表、煤气表、非金属材料测试器。1967年,黄岩无线电一厂、海门电子仪器厂建成投产,生产晶体管毫仪表、棉花水份测定仪、纺织测湿仪与闪光测速仪、低频信号发生器等。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建成三门仪器厂、椒江量具厂、海门晶体管厂、黄岩科学仪器厂、椒江市自动仪表厂。1983年,三门县仪表配件厂转产汽车仪表、仪器配件,成为全国30多家汽车仪表配件专业厂之一。1985年,全区有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企业39家,产值1614万元,比1980年增长2.4倍。1985

  1990年,有乡及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电子测量仪器制造、量具量仪制造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等企业共65家,产值4192万元。主要产品有百分表、千分尺、压力表、煤气表、非金属材料测试器、干簧式水位控制器、压力控制器、电子交流稳压器、海底电缆故障探测仪、电缆绝缘接头机、电子清沙器、晶体管毫伏表、棉花水份测定仪、纺织测湿仪、闪光测速仪、低频信号发生器、测动仪、调频磁带记录仪等。四、化学工业有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化肥农药与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5个门类。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化学工业企业297家,职工21700人,固定资产原值20480万元,产值56792万元,利润2303万元。化学原料制造业1956年,玉环县坎门化工厂生产六偏磷酸钠与五氧化二磷,为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定点企业。1958

  年,温岭水产食品厂以海带为原料制碘获得成功,遂改名温岭制碘厂。1970年,台州烧碱厂建成投产,生产烧碱、氯油、氯仿合成盐酸等产品。1978年,仙居化肥厂建成双氧水车间,年产3000吨,后建为仙居合成化工厂。次年,黄岩县江口化工厂建成投产,生产亚硝酸钠、钴镍等产品。1985年,有基本化学原料企业13家,产值1197万元。1988年,台州烧碱厂扩建,年产烧碱能力提高到4500

  100吨,为省内最大钻镍氧化生产基地。1990年,全区有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企业24家,职工1327人,固定资产原值1648万元,产值2374万元,利润215万元。主要产品有烧碱、盐酸、双氧水、泡化碱、六偏磷酸钠、五氧化二磷、多聚磷酸钠、氧化钻、氧化镍、氯化镍、氧气、氮气等。化肥农药制造业民国32年(1943)4月,温岭县创办集成化工厂,生产硫酸钾、硫酸镁,不久关闭。1958年,温岭县箬横镇建成化工厂,生产钾镁肥,不久停办。同年,建成黄岩农药厂,次年生产敌百虫。1966年生产可湿性六六六。1968年,仙居化肥厂建成投产,以电解法生产合成氨,当年产氨水104吨。1970年,建立台州化肥厂,年产合成氨5000吨。同年温岭化工厂生产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70年代初,临海化学厂与仙居化工厂生产稻瘟净、马拉松。1980

  1976—1980年,临海、温岭、三门化肥厂相继投产,年产合成氨3000吨,后改造扩大至5000吨。1982年,仙居化肥厂转产过氧化氢等产品,改名合成化工厂。台州化肥厂经更新改造,年产合成氨1.5万吨。1985年,全区有化肥、农药企业5家,职工1498人,生产化肥14.185吨,产值1257万元。1986年后,乡镇建成一批复合肥料厂。临海、三门化肥厂开发谷氨酸、FVC防腐涂料、对硝基苯甲酸。1989年,仙居农药厂试产磷原油,次年建成原油车间,年产磷450吨。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化肥、农药制造企业18家,职工2690人,固定资产原值3880万元,生产合成氮16373吨,化学农药(原)445吨,产值4218万元,农药利润159万元,化肥亏损160万元。台州化肥厂为省小氮肥行业重点企业,1981年被国家化工部授予全国小氮肥战线年生产碳酸氢氨27527吨、工业氨水1173吨,产值474万元,亏113万元。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1976年,黄岩县建成有机化工厂,生产电子化工原料、胶粘剂、非银盐感光材料、总溶剂、医药中间体,开发2544羟基重氮盐填补国内空白。该厂502瞬间粘合剂质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产量占全国的45%。1978年,黄岩第一、第二化工厂(1983年并入有机化工厂)及黄岩县化工厂建成投产,生产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苯甲酸、总溶剂丙酮、丁醇、橡胶促进剂、塑料荧光染料、灭鼠药等。黄岩县化工厂橡胶助剂系列品种居全国首位,产量居国内第二位。三门焦化厂与山西大学合作制成乙烯卡唑,填补国内空白。1979年,黄岩荧光化学厂建成投产,产品有电镀光亮剂、各种粘胶剂、尼龙涂层胶、钛酸酯偶联剂等5大系列、60多种,年产电镀光亮剂系列产品7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生产厂。80年代,新建黄岩化工三厂、四厂与黄岩油墨化学厂、三门县化工厂、椒江江南化工厂等,开发橡胶防老剂、阻燃剂、聚酰胺树酯、环化橡胶型光刻胶、染料中间体、电线电缆标印油墨、匀泡剂、致冷剂氟利昂、丁氨卡那霉素粗制品、氯丙嗦侧链、氟呱酸粗品等新产品。黄岩县化工四厂的染料中间体,年生产能力2000吨,产品大部出口。黄岩有机化工厂生产光刻胶,应用于火箭发射,受中央、国务院与嘉奖。

  年,全区有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企业105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98家(属全民7家,集体91家),职工7161人,固定资产8812万元,产值32212万元,利润1647万元。日用化学制品业民国11年(1922),海门镇(今椒江市)厚生肥皂厂生产无敌牌肥皂,产品销往台属各县。30年代,黄岩县路桥镇一带有化学工业社与小型皂厂10余家。35年,民华皂厂迁至海门,月产肥皂1500箱。临海县磊落岩、天宁寺兴办2家皂厂。仙居县兴办美华、海光皂厂。1955年,黄岩县有22个厂生产油脂、肥皂、化妆品、矿烛、柏油等产品,产值约20万元。同年,海门民华皂厂、同康酒厂等筹资7800元建立苍山化工厂,生产山苍子油。次年,黄岩县宁溪化工厂建成,试制

  多种粗制芳香油,1957年利用桔皮、桔叶制作芳香油,生产柏木油、柏木脑。1961年转产食用香精,改名黄岩香料厂。1966年,临海化工厂制成冷榨桔皮油、生姜油,填补了国内空白。1969年,黄岩盘香厂建成投产,1974年改名曙光化工厂,生产孔雀牌蚊香与工艺蜡烛,销往美、英、法、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6年,临海城关化工厂始产明胶、皮胶。1980年,黄岩日用化工厂、温岭日用化学品总厂建成投产,生产珍珠霜、青春霜、鞋油、地板蜡等。1985年,日用化学工业制造企业20家,产值1247万元。后经整顿调整,部分企业转产。1990年,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企业13家,职工645人,固定资产原值418万元,产值1840万元,利润48万元。产品有香精、香料、动物胶、感光材料、鞋油、化妆品等。其中,1983年,黄岩香料厂的甲基柏木醚、乙酞柏木烯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4年研制成功的桔皮油提取工艺为国内首创。橡胶制品业1955年,建立海门橡胶密封件厂,生产橡胶密封圈、骨架式油封及其他橡胶杂件,年产能力2500万件,为国家机械工业部制造橡胶密封件专业厂。60年代,三门、天台与仙居县一些乡镇橡胶制品业兴起。1966年,三门县橡胶厂建成投产,被列为省二轻工业胶鞋底定点厂。同年,天台洪畴综合厂(后改天台胶带厂)生产三角带、活络带及橡胶鞋底。1968—1969年,天台市集橡胶制品厂、仙居橡胶厂、天台市集橡胶厂建成投产,生产三角带、风扇带、胶板及橡胶配件等。1970年,建成临海橡胶厂,生产布面胶鞋,年产250万双,被列为省石油化学工业厅所属专业厂。80年代,橡胶制品业开发新产品。仙居橡胶厂开发橡胶耐热、耐酸碱输送带与传动带系列产品后,1983年又与上海708研究所联合开发气垫船围裙与轿车、农用车、工程车轮胎,年产气垫围裙100套、轮胎

  万套、胶带50万平方米、胶管30万米,成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摩托车轮胎配套厂。1984年,三门县珠岙镇建成三门县橡胶制品厂,生产输送胶带、平胶带、胶板、工业平板等。天台橡胶三厂,成为生产CD系列电解电容器橡胶密封塞等特种专业厂。1985年,天台橡胶制品厂与杭州橡胶厂联营,改名天台轮胎厂,生产自行车内外胎等8个品种,年产250万套,成为上海自行车三厂和绍兴、太原自行车总厂的配套产品。临海橡胶厂与上海义生橡胶厂联营,引进全胶鞋生产工艺,年产全胶鞋能力150万双,布面胶鞋获上海市联营企业银杯奖。1985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橡胶制品企业142家,产值6823万元,比1980年增长3.6倍。天台县洪畴、三合与三门县吴岙、珠岙等乡镇成为橡胶制品专业乡。1988年,三门县吴岙乡有乡办、村办、联户及家庭橡胶制品厂103家,其中产值100万元以上10余家。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橡胶制品企业164家,有轮胎制造业、力车胎制造业、橡胶零件制品业、橡胶靴鞋制造业、橡胶修理业与其他橡胶制品业等7个行业,产值16514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44家(属全民1家、集体142家、其他经济类型1家),职工9877人,固定资产原值5722万元,产值16148万元,利润394万元,税收220万元。五、医药工业清嘉庆十一年(1806),方庆彩、方庆禄兄弟于临海县章安镇开设方万盛药号。光绪时,临海、黄岩、温岭等县有方氏药店16家,雇员百余人,以前店后场的方式,生产丸、散、膏、丹、药酒等传统中成药,方氏龟鹿二仙胶在上海、杭州等地享有声誉,百补全鹿丸与黑驴皮胶扬名台州。现代医药工业始于本世纪50年代。1958年,建立天台制药厂,生产黄体酮、可的松、黄连素。1960年因原料困难停产。1964年,仙居化工厂试产皂素获得成功,年产50—60吨,占全国产量的10%,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西、福建等省市制药厂。

  B溶液。1968年,天台县细菌肥料厂转产黄连素、四环素,次年改名国营天台制药厂。1969年,仙居县建立台州制药厂,专业生产中成药,主要产品有大丸、小丸、酊水剂、糖浆、片剂、曲剂、粉散冲剂、浓膏滋剂等

  剂型10大类105个品种,年产700吨。同年,三门药厂投产,生产葡萄糖注射液等8种产品。1970年,建立温岭制药厂,生产大输液、联苯双脂、颠茄流浸膏等,年产大输液能力达200万瓶。同年,海门化工厂转产土霉素、麦迪霉素、克念菌素等,改名海门制药厂。玉环县卫生局建立药厂,生产胃灵、复方苏打片、十滴水。1970年,有国营医药工业企业7家,主要产品有四环素、土霉素、大输液、酊水剂、皂素、中成药等。1973年,玉环县制药厂生产中成药妇炎灵。1974年建立仙居制药厂,生产避孕药,开发十一酸睾丸素与哺乳期避孕药ST—1435、抗早孕药RU—486、肌可松等国家新药,年产针剂5000万支、片剂10亿片,被列为国家避孕药生产定点厂。同年,黄岩、玉环、仙居等医疗器材厂生产牙科治疗机、牙科椅、手术床等。1980年,全区有医药工业企业12家,新产品有醋酸强的松、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炔诺酮、维生素C、克念菌素、妇炎灵、知阿可尔、愈创木酚及医疗器材等。1982年,天台制药厂试产洁霉素获得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出口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天字牌盐酸四环素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中国黄”,常销不衰。1983年,海门水产综合厂飞鱼牌维生素AD胶丸获国家银质产品奖,玉环医药器材厂Ⅱ型高速双感稀土增感屏获国家经济委员会优秀产品金龙奖。1984年,海门制药厂试制抗肿瘤新药氟脲嘧啶脱氧核苷(简称氟苷)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建成年产6.5公斤的阿霉素车间。1985年,建立椒江市东山合成化工厂(后改名九洲制药厂),引进生产卡马西平药物中间体,继而生产卡马西平、氯霉素、氟呱酸、甲砜霉素等新药品。1988年,台州制药厂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固本咳喘药片被评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同年,温岭制药厂生产的治疗慢性肝炎新药联苯双脂滴丸,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等奖。1989年,天台制药厂与美国西方医药公司合资创办天美制药有限公司,次年5月建成年产35吨洁霉素车间。80年代,全区投入医药工业技术改造资金总额达9950万元,开发医药产品97种。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40家,职工6114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213万元,生产化学原料药820吨、中成药631吨,总产值24203万元,出口产品总额10520万元,实现利润1939万元。六、工艺荧术品制造业为全国工艺美术产品重要出口基地之一,主要有抽纱刺绣、丝绸绣衣、草麻编织、雕刻、圣诞礼品、车木、彩灯等行业,生产近100个品类、1000多种产品。1990年,全区有工艺美术品制造企业392家,职工30677人,固定资产原值12715万元,产值69530万元,实现利润2705万元,税金3222万元。

  ,宁波人李明德至海门天主教堂传授雕绣工艺,自上海引入花稿,生产丝绸绣衣、贴珠罗纱、长裙等,后渐渐传入民间。12年,海门许泽民创办许永利花厂,年产花片5000件,运往上海转销国外

  镇有30多家对外贸易厂商,从事刺绣者8000余人,年产绣品16万件,销往欧、美各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花厂关闭,生产中断。抗战胜利后稍有复苏。1949年有花厂5家,绣花产品2万件。1952年,中国土产公司海门办事处经营绣花业务,发原

  业3家,职工299人,农村从事绣花妇女2万余人,生产绣衣22.1万件、台布2.36 万套。

  、天台绣衣厂相继建立,绣衣、台布生产由二轻系统组织加工,转上海丝绸公司专营出口。1980年,有抽纱刺绣企业87家,职工6500人,生产绣衣109.75万件、台布91.78万套,产值8960万元。1981—1985年,因国际绣品市场疲软,生产锐减。期间,乡镇办刺绣工业发展,产值自1980年的1031万元增至1985年的2000万元。1985年末,国际绣品市场复苏,抽纱刺绣业重兴。黄岩县远东制衣总厂、临海市服装厂等转产绣衣、台布。临海市第五工艺服装厂、新华绣服总厂、新仙制服有限公司等新厂竞相建成投产。至80年代末,新增企业64家,农村绣花妇女20余万人。1990年,全区有抽纱刺绣企业151家,固定资产原值3587万元,产绣衣213.07万件,产值26029万元,出口产值占总产值的79%,实现税利2380万元。主要产品有手绣衬衫、长短裙、内衣、胸罩及各式时装与抽纱台布、被套、床罩、枕套、盘垫、桌罩、沙发布等,产品销往欧、美等68个国家与地区。草麻编织 草编历史悠久。清道光十二二年(1832),已有草帽运宁波销往国外。民国16年(1927),温岭县有编帽者3万余户,年产草帽51万顶,销往国外30-40万顶。22年,黄岩县有编织草席者1.8万人,年产草席48万条,31年产草席100万余条,产品销往宁波、福建、上海及长江以北城市与本区各县。50年代后,草帽、草席等产区扩大,工艺提高,新产品增加。三门县草帽编织自亭旁、彭赖等地发展至珠岙、山岙、马娄、小雄、花桥、山场等20多个乡(镇)、170多个村,从编者增至5.2万余人,品种有五通、胡椒眼、大沿、小沿、软沿、硬沿等140多种,最高年产610万顶,产晶销往20多个省市,1964年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三门县出口草帽30多万打;其中A4211草帽占出口总量的70%以上,被上海工艺进出口公司列为最优产品,称“台式礼帽”。同年,黄岩县出口草席10.37万条,1988年14.4万条。麻编兴起于20年代。民国15年(1926),临海、海门、涂下桥等地开始编织麻帽。

  ,台州籍麻帽商人张林甫、毛节鸿、王孟登等带原料与技工返回台州,于温岭县潘郎、牧屿、箬横及黄岩县路桥、上蔡一带发料传艺编织麻帽出口。后遍及全区各地。28年,从编10.06万户,11.5万人。海门镇为麻帽交易中心与原料、产品进出吞吐口岸,时有帽庄66家,帽贩2000人,年收购麻帽214.7万顶,居全省之首。主要产品有金丝草帽、麻草帽、玻璃草帽等,原料来自瑞士、德国、菲律宾等国。抗日战争期间,海运阻塞,麻帽编织业衰落。抗战胜利后复苏。1949年生产出口麻帽61.04万顶。1950年,省手工业改进所在海门设立麻帽办事处,当年产麻帽172万顶。1952年,台州专区供销合作社筹办麻帽生产加工场,当年收购加工麻帽81.74万顶。1953年,建立台州专区供销合作社麻帽联合经营组,年产麻帽115.66万顶,出口产值682.83万元。此后,温岭、黄岩两县相继建立麻帽社。1956年,全区从编者达10万人,年产麻帽240万顶,1957年达424万顶。1960年出口251.93万顶。60年代后麻帽出口量下降。1965年,台州麻帽厂开发麻网袋与麻包,当年出口3万只。1978年,玉环县工艺编织厂生产剑麻帽出口。1987年,椒江工艺厂与工艺草编厂生产麻地毯69082平方米、麻工艺鞋53.9万双,产值277.34万元,产品出口外销。是年,台州地区二轻工业局工艺美术公司梁绍基以麻草纤维等设计制作现代艺术壁挂《孙子兵法》入选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现代艺术壁挂双年展,并赴英国、美国、香港巡展。1988年4月,

  。60年代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开辟多种纤维编织产品。1965年,台州麻帽厂设计19种草纤维织编样品350个,经秋季广州交易会等试销,多数样品受外商欢迎。1968年,温岭、黄岩等县建立草编工艺厂,发展草制工艺品出口。临海、天台、仙居等县以箬壳、芦竹

  龙须草、麦秆、玉米衣等为原料编织各式玩具与实用工艺品;黄岩、温岭、三门等县以席草、咸草、蒲草、剑麻等为原料,

  袋、垫、片与草拖鞋等产品出口。1971年,温岭县8个麻帽社并入草编厂,年

  产草制品1000余个品种、100余万件,销往日本、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全区草制品产值1619.45万元。1982年5月,温岭县草编厂女工杨建华应日本天豪有限公司邀请赴东京、横滨等市作编织技艺表演。此后,天豪公司包销温岭草编垫片。1984年,台州麻帽草编厂与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联营,改名台州麻帽联营总厂。1988年,仙居县艺术品厂生产竹壳鸟出口,年产14.6万只。1990年,全区有各类纤维编织业企业95家,职工10197人,固定资产原值4007万元,总产值15845万元,实现税利782万元,其中出口额14876万元,占总产值的93%。雕塑 石雕历史悠久。北宋时,仙居县括苍石屏已负盛名。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仙居县有叶蜡石雕刻烟盂、笔插、砚台等产晶。民国3-108年(1914-1929),仙居县第一平民习艺所培养雕刻艺人。1964年,仙居县手工业局于大洪乡创办半工半读石雕工艺学校,刻制砚台、笔架、鸟类、小动物等工艺品。1970年改名仙居县艺术雕刻厂,当年出口产值1.11万元。雕刻产品逐渐增多,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及鱼虾等5大类、1000多个品种,继而发展彩绘石雕与仿古镀铜石雕。1974 年,温岭县建立田洋石雕工艺厂和县石料厂。80年代,温岭县淋川、东浦、长屿、肖村等地建立石雕工艺厂和县仿古石雕工程公司,技工1600多人,产品有人物、动物、植物、神像等6大类70多种,销往国内23个省、市、区,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1982

  年,温岭石雕厂1对高1米的石雕门狮销往美国纽约。1986年,温岭县石料厂在安徽省安庆市中心用50多块白色大理石衔接雕制成重6吨的七仙女群像。1987年,温岭县长屿石雕艺人在普陀法雨寺制作九龙壁。同年,仙居县艺术雕刻厂与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联营,年产石雕工艺品35.36万件、彩鸭55.36万只,出口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1990年,温岭县长屿石雕厂为普陀山雕刻巨型罗汉塔,高25米,500尊罗汉形态各异。同年,仙居县精雕厂50多位艺人,采用1150多种不同色彩的叶蜡石,投入1500工,制作长50米、高2.3米、重6吨的大型彩石镶嵌连屏《西游记》,9月送北京第十届亚洲运动会展出。木雕俗称雕花,民间多用于家具与房屋构件装饰。南朝陈代高僧智岂页在天台山开创佛教天台宗后,寺院林立,木雕佛像应运而生,历代相传。50年代,木雕工艺一度衰落。60年代开始发展仿古木雕工艺产品。1964年建立黄岩县木雕厂,王少甫创作的深浮雕梅雀直挂屏等,选送全国工艺展览会参展。70年代,黄岩县工艺木雕厂、仙居县木雕厂、临海县杜桥漆金木雕厂、临海县小芝工艺雕刻厂相继建立,以樟木、柏木、红木等名贵木材制作桌、椅、箱、烟斗等漆金木雕产品出口。杜桥漆金木雕厂生产成套仿古家具与对龙、对象、蟠龙柜、镂空屏风、挂屏、茶几等工艺品300多种,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与地区。80年代,木雕出口产品转以生产观赏工艺品与佛像为主。黄岩工艺木雕厂创作狮子、麒麟、唐马等几百种仿古产品,出口东南亚与欧美国家。仙居县建立工艺实验厂,专门研制生产木雕彩绘鸟出口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县华美工艺品厂、天成东方工艺品厂、西垟工艺品厂等90多家企业、5000多名雕刻绘画艺人,生产雄鹰、猫头鹰、相思鸟、鸳鸯、巧燕、锦鸽、凤凰、和平鸽等1000多种木彩鸟,销往40多个国家,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临海市小芝雕刻工艺厂生产的30多种规格11种工艺烟斗,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口美国、苏联等10多个国家,1986年出口烟斗1.98万打。1984—

  1990年,天台山美术馆制作大小佛像1800余尊,销往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竹雕以黄岩翻簧称著,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大雕刻”。清同洽九年(1871),始由黄岩县木雕艺人陈尧臣创制,产品有翻簧对联、翎筒、朝珠盒等。民国19年(1930),翻簧竹刻对联参加西湖博览会展出获银质奖,22年在南京全国工艺品展览中获特等奖。40年代,黄岩县城关有师竹馆翻簧竹器庄。1955年,黄岩县建立翻簧刻字生产合作社,生产茶叶盒、烟盒、邮票盒、照相架、私章盒等。次年,临海县建立翻簧生产合作社,生产寒暑表、卷笔刀、茶叶盒等10余种产品。1958年,黄岩翻簧刻字社改名黄岩翻簧厂,对传统工艺改革创新,产品有首饰盒、笔筒、台屏、壁挂、台灯等230多种,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7年,临海城关翻簧生产合作社改名临海工艺美术厂,成批生产寒暑表、茶叶盒等出口欧美各国。80年代,翻簧生产因国际市场滞销而衰落。玻璃雕制系新兴工艺制品。1959年,海门玻璃厂吴子熊等开始在各种玻璃器皿、玻璃屏风上磨刻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1965--1980年间,玻璃刻花制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玻璃刻花工艺师吴子熊于1986年3月、1989年2月先后赴联邦德国与澳大利亚表演刻花技艺。1981年,天台县金全才创办天台山艺苑,先后为国清寺宾馆与福建闽江饭店设计

  山水风情巨雕;1989年为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制作《埃及风情》彩色玻雕;1990年为北京第十届亚洲运动会创作《海的女儿》为国内最大彩色玻璃浮雕作品。根雕为古老的造型艺术。明清时期的《鹰》、《水牛》、《老寿星》等作品,民间尚有收藏。本世纪30年代初,台州根雕已有小批量销往宁波、上海及新加坡等地。临海县民间艺术家王富贤有《东海佛国》、

  》等作品传世。80年代,根雕艺术复兴,有雕制人员200余入。1989年,王曼卿创作《嬉猴》,获省首届民间美术联展二等奖;1990年制作《铁饼健将》、《亚运舞姿》赠送北京第十届亚洲运动会。车木制品 为台州大宗出口商品之一。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车木制品企业110家,职工15986人,固定资产原值3330万元,总产值36688万元;其中外贸收购额33609万元,占总产值的91.7%。产品有木珠座靠垫、木珠门帘及胡桃人、风车、烛台等圣诞礼品与各种木制玩具。木珠生产约有500年的历史。明清期间,天台县坦头等地用菩提树籽(后用杂木)加工生产佛珠。50年代建立天台算盘生产合作社,

  ,天台县坦头综合厂生产象棋子、烟斗、算盘珠。1972年,天台县工艺草编厂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挂钩,开发木珠门帘出口工艺品,当年出口产值4.49万元。次年,仙居县工艺美术厂转产木珠工艺品,品种有木珠门帘、窗帘、信插、花插、珠包等。1988年,

  ,出口畅销,木珠生产竞相发展,天台县坦头与仙居县田市、白塔等地成为木珠生产集散地。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木珠生产企业74家,职工6134人,总产值20951万元;其中出口销售额19244万元,占总产值的91%,利润902万元。天台县坦头镇有大小木珠生产企业(含家庭工厂)140家,从事木珠生产1.5万人,产品有门帘、窗帘、手提袋、靠垫、座垫等60多个花色品种,1990年出翻额1.15亿元,在台州各乡镇中首先实现出口创汇超亿元。车木玩具与工艺礼品自6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时有黄岩、临海两家翻簧厂转产车木玩具。1969年,仙居县上张建立工艺车木厂,专产车木玩具。临海工艺美术厂开发的活版中国地图,获全国儿童用品奖。1978年,黄岩翻簧厂生产圣诞礼品外销,产品有风车、烛台、胡桃人、小挂件等几十种。黄岩县繁荣工艺品总厂生产的五彩画蛋与车木玩具远销欧、美等地。80年代,黄岩青春工艺品厂、黄申工艺礼品厂、仙居家具厂、仙居艺术品厂等相继投产,

  ,品种增多。主要产品有胡桃人、圣诞挂件、音乐盒、烛台风车、工艺盒、工艺扇及木制汽车、飞机、智力玩具等。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车木玩具生产企业47家,固定资产原值1922万元,职工8762人,产值13192万元,出口总值11750万元。节目灯 又称彩灯,国外称圣诞灯串。1968年,黄岩节日灯厂建成投产,产品有大龙灯、五星灯、龙凤船灯、孔雀灯、荷花灯、圣诞树、宫灯及各种灯串,约60余个品种。1979年首次出口4000串,1980年增至15.45万串,产值123.59万元。1981年,临海县八叠塑料五金厂建成投产,生产电子程控彩灯、台灯、床夹灯、壁灯等。1986年,黄岩节日灯厂与省、地、

  ,改名浙江节日灯联营总厂,成为国内最大节日灯专业生产厂。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节日灯厂10家,生产节日灯987.75万串,出口额9634万元,产晶销往各省、市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2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浙江节日灯联营总厂产值7500万元,创税金294万元,利润951万元。其他工艺品 玉环县剪纸、贴花工艺与蛇皮包,黄岩市纸扇、戏装,椒江市翠鸟、针插、羽毛花,临海市人形针球,温岭、三门2县贝雕等,各具地方特色。七、皮革与塑料制品业制革业 本世纪20年代,临海县城关周佐苗以旧锅为工具,用稻草烟熏制狗皮、牛皮,生产皮靴、皮鞋、皮箱、篮球等用革皮料;30年代中期改为化学制革,称周德兴皮坊,有职工15—16人,产品销往宁波、杭州

  上海等地。1949年,临海县周德兴、周法兴富记及金大模等4家皮坊。海门镇有硝皮作坊7家。1951年8月,

  ,1953年关闭。1955年,温岭县供销社在泽国镇建立皮件厂,生产熟革4000张,亦因原料不足,于1959年停产。60年代中期开发猪皮制革。黄岩、临海、温岭、玉环等县皮革厂先后建立,1965年生产猪皮革3600张。1969年,生产猪皮革14.8万张、重革75.33吨、轻革19.52万平方米。70年代开始减少重革(底革)生产,发展猪皮面革,皮色从单一黑色增加红、黄、棕等多种花色。1973年,全医产猪皮革41万张。1977年,三门县海游皮革厂转产皮塑制品,改为三门县塑料皮件厂。1980年,全区有制革企业6家,生产猪皮革56.65万张、重革42.17吨、轻革66万平方米。80年代更新改造设备,引进修饰面革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利用率与熟革等级率,发展二层、三层皮绒面革与花纹革,增产服装革、手套面革、包袋革等新品种,停止重革生产。1981年,临海县皮革厂始产牛皮面革400张,次年增至1.24万张。1984年,建立三门县皮革制品厂,生产牛皮、猪皮、羊皮等各种皮革。1985年,临海皮革厂与省皮塑公司联营,改名浙江省皮塑公司临海制革联营厂,年产鞣革折牛皮8.94万张、轻革39.26万平方米,占全区轻革产量的40.94%。1987年,三门县塑料皮件厂引进再生革流水线,年产再生革能力达到35万平方米。1989年,黄岩皮革厂出口新花皮革2.57万张,温岭皮革厂出口猪皮拷里革1.21万张。1990年,全区有制革企业6家,生产牛皮革5.01万张、猪皮革39.51万张,产值189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143万元,实现税利119万元。革制品业 民国36年(1947),临海县城关有皮鞋店4家,自产自销。陆益和、杨三青两家老店自生产皮靴开始,逐渐转产皮底布面鞋。50年代,玉环县坎门、黄岩县城关、路桥、临海县城关等皮鞋(鞋革)生产合作社(厂)相继建立,手工缝制皮鞋、皮箱。1955年生产皮鞋1800双。1960年生产1.07万双。1962年,有皮鞋、皮件企业5家,职工296人,年产牛皮鞋4万双,产值44.67万元。70年代,三门县塑料皮件厂、临海县杜桥鞋革厂、温岭皮件厂、

  ,产品有皮鞋、皮箱、劳保手套、皮腰带、电工包等。1974年,三门县海游皮革厂出口劳保皮手套1873打,后成为劳保手套出口骨干企业。1976年,黄岩皮鞋厂、鞋革皮件厂引进粘胶皮鞋技术,从此粘胶鞋逐渐增多,线年,天台县皮革厂生产皮票夹出口500打,后成为皮票夹出口专业厂。1978年,全区有革制品企业8家,职工400人,生产皮鞋24.44万双(其中硫化皮鞋3.33万双、胶粘皮鞋9.06万双)、皮箱2.25万只、皮劳保手套3500打、皮票夹1500打。此后,革制品业更新工艺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女式皮鞋、童皮鞋、凉鞋等。1985年,有革制品企业72家,职工4814人,生产牛皮鞋52.05万双、猪皮鞋142万双、合成革皮鞋31.53万双、人造革皮鞋112万双,总产值3935万元。80年代中后期,名优产品与出口创汇产品渐增。1990年,全区有革制品企业62家,职工5957人,固定资产原值1639万元,生产皮鞋738万双,总产值9656万元,创税利997万元,其中利润478万元;出货值1194万元,占总产值的12.36%。塑料制品业 50年代末,黄岩县塑料厂用手动圆盘压机始产尼龙牙刷、胶木衣扣,1964年始产塑料水车板、水车骨、农用单丝及塑料凉鞋。同年,温岭县棉纺厂增设塑料车间,生产农用单丝与扁丝。1965年,全区塑料制品量107.84吨,生产塑料牙刷71.31万支,农用单丝、车骨、车板23吨,塑料凉鞋11.90万双,胶鞋底4.10 万双。1966年,建立温岭县塑料厂,专产渔用绳索与渔具。1969年,建立玉环县塑料厂,以塑料单丝加工成船用绳索。1970年,

  ,生产塑料制品546吨,产值172.05万元。1972年,临海县塑料厂建成投产,生产塑料文化用品、日用品、包装品和工业配件,产品有包装箱、吊桶、面盆、果盘、学生用尺、水壶等150多种。1973年,玉环县塑料厂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渔用单丝、编织袋、集装袋、二合一复合袋等塑料制品1500吨,成为省二轻总公司编织袋生产专业厂。70年代中期,温岭、黄岩等县新建一批塑料制品企业,生产农具、渔具、日用塑料制品、包装袋、胶木电器配件等。1978年,全区有塑料制品企业22家,职工1553人,塑料制品1153吨,产值755.34万元。1980年,椒江市、三门县分别建立塑料薄膜厂,引进吹塑薄膜机,生产农用地膜与工业品、食品包装袋。同年,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建立台州包装材料厂,生产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包装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82年,温岭渔业塑料厂开发透明软锦纶6单丝与船用尼龙螺旋桨。1983年,仙居县塑料厂生产无毒硬片、彩色硬片与软包装。黄岩县三友纺织器材总厂开发三友牌塑料纺织纱管,迅速发展成国家二级企业,年产各类纱管2000余万支。该厂所在地卷桥乡有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塑料纱管生产企业5家,产品销往28个省市,占全国纺织系统纱管需要量的1/5。与此同时,玉环塑料厂开发载重吨集装袋,年产17万余条。黄岩塑料实验厂、塑料二厂与天台塑料制品厂购置3000克、4000克、8000克注塑机,生产大型运输鸡笼、家用电器塑壳、流水线塑料多用台板、水轮机叶轮、轴承座等机械、农机、农具等设备配件。1985年塑料制品产量1.2329吨,产值11374万元。1988年,临海市有机玻璃厂和香港威事达公司合资,年产各种花色纽扣7.6亿颗,产品78%外销,年产值2000万元。1990年,温岭县大溪镇发展塑料制品企业119家,1000余人从事塑料制品生产,2000人常年在外地设摊经销,严品有凉鞋、拖鞋、盆、盘、箩、桶等日用品80多种,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2亿元。是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塑料制品企业365家,职工115814人,固定资产原值9110万元,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主要产品有板、管、片等工业配件、型料薄膜、塑料丝绳、包装制品、塑料鞋和日用品等,总产量37605吨,总产值33665 万元,税金1610万元,利润1543万元。八、造纸业北宋初期,天台县已用青竹、桑皮、山麻皮与笋壳等制造玉版纸、花笺纸、南屏纸、小白纸、谱纸与皮纸。苏轼《杂志》云:“吕献可遗余天台玉版过澄心堂”。米芾用黄岩藤纸硾熟揭其半用之,有滑净软熟之称。南宋嘉定《赤城志》载:“今出临海者曰黄檀,曰东陈,出天台者日大澹,出黄岩者以竹穰为之即所谓玉版也。”宋朱熹《朱子文集》述及台州《苟子》木刻本“系黄檀纸印”。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临海县年贡各色纸张近50万张

  民国27年(1938),临海县生产白皮纸1200件,仙居县生产烧纸4000件,黄岩县生产中青纸、AG真人 AG平台南屏纸、草纸6.

  万件,天台县生产花纸、火纸、土皮纸、小白纸、谱纸11470件。抗日战争期间,土纸生产得到发展,黄岩县乌岩镇建立造纸厂,手工生产新闻纸、中青纸。仙居县城关王隐秋与台州中学校长汪志清等在仙居县朱溪大邵建立三益造纸厂,日产毛边纸6000张。《宁绍台日报》社在大邵建立宁绍台纸厂,生产土报纸。天台县大同、石桥等地建立纸厂,生产火纸、土报纸。40年代后期,部分纸厂停办。50年代,临海县城西马料坑、黄岩县鸟岩等地建立造纸厂,仙居县建立国营造纸厂。1969年,省革命委员会拨款60余万元建立天台造纸厂,生产包装纸。1970年,临海箱版纸厂建成投产,以小麦秆为原料生产箱版纸,后经扩建改造,职工增至7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2100万元,主要产品有各种牛皮箱版纸、强韧箱版纸、高强度瓦楞原纸,年产能力机制纸版2.50万吨,成为浙江省造纸包装重点骨干企业。1974年,三门县建立头岙造纸厂,生产坑边纸,后转产瓦楞纸。1978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造纸企业10家,职工912人,生产机制纸及纸版7315吨,产值668万元。天台县造纸厂实现机械化生产,产品从包装纸发展至120克瓦楞纸,40克有光纸、52克凸版纸及50克、60克、70克书写纸等7种。80年代,黄岩、温岭等地土纸生产有较大发展。黄岩市院桥区从业人员2000多人,产品有大方、中方、小纸单等七八种,销往省内各地并远销江西、安徽、上海等地,1987年产量达10多万捆(每捆400张),产值60多万元。温岭县有乡村造纸厂14家,从业人员400多人,产量766吨。1990年,全区有造纸及纸制品企业61家,职工2380人,生产机制纸及纸版3.08万吨,产值8010万元。临海箱版纸厂特号高强度瓦楞原纸,经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批准为代进口高强度瓦楞原纸。九、建材环保工业主要有砖瓦、陶瓷、水泥及预制品、采石、采砂与环保设备等行业。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建材环保企业279家,职工18736人,总产值14200万元。砖瓦业 传统手制砖瓦,用小土窑生产,产品有大成砖、盏步砖、开砖、拱形砖、栋砖与小青瓦、筒瓦、合瓴瓦等。1949年,全区产砖1603万块、瓦3878万张。50年代开始统一砖的规格为厚2寸、宽4寸、长8寸。1955年,海门大力砖瓦厂改用机械制造洋瓦。1958年全区产砖4012万块,瓦7878万张。1966年,玉环县解放塘农场建造20门和24门轮窑各1座,年产能力2500万块红砖,以机械代替手工制砖,以煤炭代柴草为燃料。1973年6月,临海良种场建造22门轮窑1座。各县相继建立轮窑厂,小土窑逐渐减少。1980年,产砖43325万块、瓦31154万张。80年代,

  、椒江、天台、仙屠等市县。1986年,全区有轮窑82座、l720门,制砖机78台。1990年,乡及乡以上砖瓦企业97家,产砖96134万块,瓦片因建筑结构变化减至2518万张。陶瓷业 黄岩市石柜岙、唐家岙,温岭县冠城乡,临海市小两山、姜家岙,天台县紫凝乡上槽等地,曾出土殷商时期凹底纹陶罐。临海市溪口乡、涌泉镇与黄岩市共和乡有东汉一东晋青瓷窑址群,其遗物散布面积分别达2000平方米,器型有罍、壶、罐、瓶、镡、盘及各种冥器,釉色淡青,滋润光泽,玻花强,全器旋满釉。唐时,台州青瓷产品远销日本、朝鲜、菲律宾等地。北宋时,青瓷生产遍及全区各县

  温岭县三市、临海市梅浦等地发现70多处宋代陶瓷窑址。当时黄岩青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称。黄岩沙埠古窑群,在不到3公里的半月形地带内,古窑遗址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烧制产品有生活用瓷、象生瓷、工艺瓷与外销瓷,制作技术有轮制、手制、模制、透雕、塑瓷,釉色有翠青、叶青泛黄、淡青、酱褐,装饰以刻花为主,也有刻字,主要纹饰有云龙天体与花鸟两大类,产品分壶、瓶、碗、盆、碟、熏炉、盒、瓮、茶托、灯盏、佛像、鲤氩等20多类、50余种。清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1908),温岭县横峰金元利、潘郎徐鼎美与金寿仁等建有4支瓷窑,年产碗、碟等30-80万件。横河陈合顺等建造缸窑,年产各类瓷器3万件。民国21-28年,温岭县横峰、牧屿各村均有制碗业。1951年,横峰建立碗业生产合作社,1958 年转为地方国营温岭瓷厂。1980年,该厂建立隧道窑,从手工操作转向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产品有碗、盅、匙、箍、碟等,1982年生产日用瓷753万件,1986年转产釉面砖。1973年10月,临海县沿溪瓷器厂建成投产,生产纺织瓷件、耐火材料、磁化硅耐火件,1984年改名临海县工业陶瓷厂,新增高频与电吹风瓷件,产品销往上海、湖南、四川、甘肃等10多个省市。1990年,全区有陶瓷制品企业10家,从业人员700多人,生产日用陶器54万件,釉面砖27.3万平方米,产值533万元。水泥工业 1970年,临海县建筑工程队试用蛎壳烧制水泥获得成功。次年,临海水泥厂用石灰石生产425号、525号硅酸盐水泥3000吨,后扩建至年产万吨以上。人民驻海门部队水泥厂生产硅酸盐水泥,后转地方经营。三门水泥厂利甩钢铁厂炉渣生产矿渣水泥,年生产能力4万吨。1974年,玉环县芦浦水泥厂建成投严。1979年,全区生产水泥3.18万吨。80年代,天台县宁协乡、临海县水洋乡、温岭县新建乡等建立乡办小水泥厂。1990年,全区有水泥制造企业1.2家,从业1300人,生产水泥6.25万吨。水泥制品业 1961年,

  ,始产水泥平板、门窗架、桁条、楼栅、空心板、造型板、电线月,临海县邮电局水泥杆场建立,次年被省邮电系统定为省内邮电系统水泥杆厂之一,供应三门、黄岩、温州、象山、上虞、新昌等10余县邮电电信用杆。1970年改名为台州地区电信局器材修配厂,生产水泥电线年代,水泥制品业扩展至乡村。1979年,临海县石鼓水泥预制场(后改为临海水泥制品厂)生产自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电线杆等供应省内外,为省建材总公司定点生产企业。80年代,水泥制品鼎种增多,质量提高,城乡房屋建筑逐渐以水泥预制件代替木料。1985年,全区有水泥预制件制造企业72家,职工1178人,生产预制构件4.64万立方米、水泥压力管6.1万米、排水管1.8万米、水泥电杆2.4万根、水泥瓦16万片。1990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水泥制品及石棉水泥制品企业99家,从业人员2100人,生产水泥混凝土制品4万吨、预制构件13.16万立方米、水泥管19.8万米、水泥电杆3.49万根。

  采石业 宋时,黄岩县长屿(今属温岭县)石矿已形成规模开发。三门湾蛇蟠岛石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盛采,民国时运销上海、宁波等地。临海桃渚、黄岩山下郎、仙居石仓洞、天台新民等地石料、石板开采亦具规模。清道光十九年(1839)八月,李裕泰创办长屿石矿,有矿工48人,年产石板9116丈。民国26年(1937),李鸣涛等52人,以145股集资1450元开办长屿石料运销信用合作社,28 年发展至2000余人,年产石板14.4万块。1950年,温岭县有采石点13处,开采矿山500多亩,年产石板约4.5万丈。1951年5月建立长屿石矿社,1959年改称地方国营长屿石矿,1961年转为县属集体企业。1983年,温岭县有石板矿、花岗岩矿236 个,从业7000多人,产石板87万丈,销售额138万元。1985年,三门县建立花岗岩制品厂,始用机械切割,生产花岗岩装饰板材,产品有雪花、彩霞、棕菊、黑龙、雪青、树纹等14个品种,年产2万平方米,销往全国28个省市,1987年进入国际

  。天台县北山花岗岩制品厂生产的“一品梅”板材销往宁波、杭州、上海等地。临海市以台州建材公司为主体建立花岗岩制品厂和花岗岩板材厂,生产万年青、咖啡红、孔雀绿、墨玉黑、灰白黑、芝麻点等产品,这些产品均已进入国际市场。1990 年,全区有采石企业74家,从业人员2349人,产值2323万元,税利229万元,生产花岗岩装饰板材3.17万平方米。采砂业 60年代,灵江、永安溪、始丰溪等沿岸居民,采集黄砂作混凝土材料,远销上海。1976年,临海县白毛乡建立砂石管理站,经营黄砂。1984年,临海县地方建筑材料公司引进拗沙机,始用机械采砂。1985年,全区有经营砂石子企业26家,采集黄砂43.55万吨、石子548.70万吨。1990年,有采砂企业64家,从业人员2000人,采集黄砂31129万吨、石子15279万吨,产值2042万元。管道制造业 1979年,台州地区水道机械配件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DW75-1200毫米1000多种规格铸铁自应力管道配件、橡胶圈接口、自动静水减压阀、球形伸缩接头、法兰式伸缩器、闸阀、蝶阀、防盗窨井盖等,产品销往省内外。环保工业 1973年,

  ,生产玻璃钢蜂窝斜(直)管、迷宫式净水装置等产品。1979年,玉环轻化特艺总厂生产全塑蜂窝斜管。80代初,黄岩县平田公社建立治理噪音设备厂,生产吸收板、消声板、隔声罩、消声百页窗等20多种控制噪声产品。1990年,全区有环保工业企业30家(其中玉环县17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主要产品有气浮净水器、生活污水净化器、玻璃钢蜂窝中和曝气塔、弹性立体填料型统式曝气器、盾式填料、笼式填料、

  、射流曝气器、生物接触氧化塘、PCV强制通风装置、减振器、薄膜蒸发器等5个系列、30多个品种。

  ,椒江市环保设备厂的二级气浮过滤净水器、SW型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器2个产品为国内首创。玉环县东方环保装备厂等生产的各种软性填料,多次获省、地科技成果开发奖。十、矿冶业宋元祜元年至八年(1086--1093),天台县水南村银山开采冶炼白银。明清时期,银山挖有500口左右简易矿井,用木炭冶炼白银,遗存银铅锌矿渣30余万吨。清末民初,意大利人薛兰英在亭旁(今属三门县)察勘鳌岗、笔架山、里金狮子岩矿区。后由当地杨隆相、杨道锡在鳌岗、笔架山、里金狮子岩开采铅锌(俗称银子矿),矿石装船运往上海销售。民国6年(1917),宁海县人建立大莱山矿石公司,开采鳌岗铜矿,历时2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