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 - AG真人(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AG真人(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快速导航×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2023-10-19 01:01:04

  2022年,福建省城投债发行额及存量规模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福建省城司总资产及净资产近年来持续增长,但相比其他同经济体量的省份,城投企业数量较少。随着投资规模及发债主体的增加,预计2023年福建省城投企业有息债务规模将保持增长,但仍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福建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2022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增长且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虽然福建省各地市目前的经济发展呈现沿海强、内陆弱的态势,但“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的区域协作主构架已经搭建,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拉动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明显。

  福建省综合财力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受新冠疫情、国际局势变化、减税降费政策等影响,2022年福建省财政收入同比下降,财政自给率一般。从各地市情况来看,厦门市、福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泉州市排第三。

  2022年末,福建省政府负债率低于东部沿海六省中的海南、山东和浙江;政府债务规模有所上升,但债务偿还规模较为均匀。福建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规模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经济较强地市的存量债务余额亦较大。预计2023年福建省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政府债务偿还能力,总体债务风险可控。

  福建省城投企业仍处于发展阶段。2022年以来,福建省城投企业专营地位仍较强,普遍能够获得较高的外部支持;对于福建省城市化建设、稳基建、促投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预计2023年福建省城投企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2022年,福建省城投债发行额为1939.78亿元,同比增长4.82%。从华东地区的城投债发行规模来看,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名列全国前三,安徽省、江西省排在全国中游水平,福建省仅高于上海市。截至2022年末,福建省存续的已发债主体共104家,存量城投债共333只,债券余额合计为2364.24亿元。整体来看,2022年福建省城投债发行额在全国排在中游水平,存量规模中等。

  近十年来,福建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基本处于增长趋势,其中2020年发行规模较2019年增长444.43亿元,为历年规模增长之最。预计2023年福建省城投债发行额将有望增长。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

  2022年末,福建省存续已发债主体共104家(剔除发债企业子公司,共计76家),相比其他同经济体量的省份,数量较少。从资质来看,AAA主体18家,AA+主体31家,AA主体52家,AA-主体1家[1]。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2)

  福建省城投企业资质较好,融资渠道畅通。从发行市场来看,福建省城投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规模较大,2022年占比53.59%;从券种来看,以发行银行间公开债为主,中票、短融和超短融合计占比达47.28%。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3)

  (三)城投企业概览:地市级城司业务区域专营性普遍较强,资产较为优质,区县级及园区级城投发展程度不一,存在分化

  福建省主要的地市级发债城投主体共55家,福州市和厦门市数量最多。地市级城司业务区域专营性普遍较强,资产较为优质。

  福建省主要的园区发债城投企业共12家,主要分布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及武夷新区等各园区,业务主要包括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等。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4)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RTFU002202208)》[3],东方金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用评级分为个体信用状况和外部支持两部分。

  个体信用状况主要考察不考虑外部支持情况下受评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程度,包括基础评分和调整因素。基础评分主要考察受评主体的经营规模、业务运营、盈利与获现能力、债务负担和保障程度等。调整因素主要考察受评主体业务多元化、债务结构、财务弹性、资产质量、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其他因素。外部支持主要考察支持方对受评主体的支持意愿和支持能力。

  近年来,福建省城投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均呈增长态势;总资产主要构成为货币资金、在建工程、存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5)

  福建省城投企业总资产及净资产主要聚集于地市级城投企业。2022年9月末,资产规模超千亿的地市级城投企业主要包括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厦门轨道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城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AG真人 AG平台福州市城乡建总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和漳州市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6)

  同期末,资产规模超千亿的区县级城投企业主要有福建省晋江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分别是泉州市晋江市和龙岩市上杭县的建设主体;2022年9月末,资产规模超五百亿的园区城投企业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福州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是平潭综合实验区和福州新区的建设主体。与福建省地市级城投企业相比而言,福建省区县及园区级城司的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较小,资产质量及资源获取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弱。

  福建省地市级城投企业业务定位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片区开发及棚户区改造、产业投资、国有资本运营等。从盈利指标来看,福建省地市级城投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相对较高,盈利能力相对较强。2021年末,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福州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漳州市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等盈利能力较强。福建省区县及园区级城投企业相对地市级城投而言,资产质量、资源获取能力均相对有限,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同期末,福建省区县及园区级城投企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为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7)

  从获现能力来看,2021年,地市级城投企业中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福州左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轨道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安居集团有限公司、泉州交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泉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漳州市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获现能力较强;区县及园区级城投企业中福建省晋江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晋江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九仙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石狮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等公司获现能力较强。

  其中,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是龙岩市上杭县基础设施领域内主要的国有资产和公用事业运营管理主体,持有上市公司紫金矿业23.11%的股权。紫金矿业是有色金属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近年来每年通过紫金矿业获得分红近5亿元。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8)

  福建省城投企业的有息债务负担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债券融资规模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中下游,非标融资规模较小。从资金用途看,福建省城投企业募集资金主要为偿还存量债务。从融资流入来看,福建省城投企业融资流入自2015年起主要呈持续走高趋势,2020年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在2021年大幅下降;从筹资活动净现金流来看,福建省城投企业筹资活动净现金流自2015年以来波动上升,亦于2020年达到峰值,2021年仍延续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入的态势,但流入量同比下降。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9)

  福建省城投债资金的投向大多流向基础设施领域,形成土地储备资产、园区道路、桥梁、管网、水热电气、保障房等市政设施,以及高速公路、铁路、标准厂房、商务综合体等经营性资产,对债务偿还形成一定保障。同时,少数城司还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及优质国有资产,这些股权和经营性资产具备较好的变现能力,可以对城投企业的偿债提供流动性支持。总体来看,福建省城投企业债务总体具备较强的偿还保障。

  从福建省城投企业债务构成来看,银行融资占比略高,债券融资占比一般,非标融资占比较低。其中,2021年,债券融资以银行间公开债为主,占比达47.28%。福建省非标融资在城投企业债务中占比较低。2019年~2021年,非标占比分别为14.2%、11.0%和10.9%,呈下降趋势。从偿债能力指标来看,福建省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充裕程度一般,对短期有息债务的保障程度整体一般,2021年,约35%的福建省城投企业货币资金短债比在1以上。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0)

  福建省地处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间区域,与台湾隔海相望,区域战略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是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上升跨度最大的省份。1985年至2002年,习在福建任职,领导和推动了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让“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的蓝图从理想照进现实。

  福建省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中等人口规模跻身全国经济大省的省份;是海峡西岸经济区[5]的主体区域,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辐射和进出口贸易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依托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国家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和打造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主要祖籍地,在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福建省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较为完善。陆运方面,截至2022年末,福建省公路路网密度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基本形成“两纵五横”的铁路网主骨架;水运方面,福建省拥有厦门港、泉州港和福州港3个亿吨大港;空运方面,福建省拥有福州长乐、厦门高崎和泉州晋江三大干线机场,以及武夷山、三明沙县和龙岩冠豸山三个军民合用机场,机场覆盖密度较高。

  习在宁德、福州工作期间,提出“山海联合、优势互补、相互辐射、共同腾飞”发展理念。目前,虽然福建省经济发展仍呈现沿海强、内陆弱的态势,分化仍较为明显,但“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的主构架已经搭建完成,区域协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1)

  福州都市圈由以福州市为中心、联系紧密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建阳区、建瓯市部分地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都市圈是福建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长迅速,综合实力较强。同时,福州都市圈也是福建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海峡两岸深化合作的重要支点,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未来,福州都市圈将以福州主城区—滨海新城、福清、平潭为都市圈主中心(一核),莆田、宁德、南平三市中心城区为都市圈次级中心(三中心),推进中心城区、滨海新城“一主一副”双源驱动,发挥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提高福州都市圈的人口产业聚集能力。

  厦漳泉都市圈包括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及所辖县区。近年来,厦漳泉都市圈已呈现同城趋势。厦漳大桥、厦漳同城大道、泉厦漳城市联盟路等多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通车,厦门已开通10条到漳州和泉州的城际公交线路。“十四五”期间规划建成的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将贯穿厦门、漳州和泉州三个城市,成为厦漳泉都市圈第一条城际铁路主骨架线路,连接厦门、漳州、泉州三大城市中心。厦漳泉都市圈的发展目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建设厦漳泉都市圈,有利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有利于两岸融合。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2)

  沿海城镇发展带主要是福建东部沿海的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6个城市,也是全国沿海经济带的组成部分;山区绿色发展带,则是西部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城市。从区域来看,福州都市圈包括了南平的部分区域,形成了沿海和山区的一个纽带;厦漳泉都市圈可辐射三明、龙岩的部分县市,形成了另一个纽带。未来,通过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的衔接,可连接沿海城镇发展带和山区绿色发展带,推动沿海城镇发展带和山区绿色发展带的协同发展,让沿海城镇发展带成为人口、产业的聚集区,山区绿色发展带成为绿色发展的新载体。

  北部中部南部发展轴承载了福建省山海协作发展的美好愿景。北部发展轴为福州宁德至南平山海协同发展轴。这条发展轴包括福州、宁德、南平3个城市,力图通过省会城市福州的资源实现对宁德、南平的辐射。中部发展轴为泉州莆田至三明山海协同发展轴,包括泉州、莆田和三明3个城市。中部发展轴的核心城市是经济、人口均高居福建省各地市前列的泉州,希望通过泉州带动莆田、三明的发展。南部发展轴为厦门漳州至龙岩山海发展轴,包括厦门、漳州和龙岩3个城市。南部发展轴拥有副省级城市厦门,同时漳州经济实力处于全省中上游水平,龙岩也是“南三龙”闽西城市中排名靠前的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潜力为三条发展轴中较优。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上升跨度最大的省份。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第23位。自1997年开始,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前十行列。2022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第8位,处于中上游水平。同期,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4.7%,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名第1位。人均GDP方面,福建省人均GDP在全国领先。2022年,福建省人均GDP排名全国第4,为116939元,仅低于北京、上海及江苏。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3)

  近年来,福建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活动。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投资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业方面,福建省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2021年末福建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6.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3%。房地产方面,2021年末福建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增长2.8%。其中,住宅投资增长4.3%。

  从消费来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2019年~2021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旅游、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住宿和餐饮、批发和零售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消费形成。2019年~2021年,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快速恢复。

  从进出口来看,得益于福建省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与海外华侨同胞的紧密联系,福建省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同时,受国际局势变化影响,福建省对外贸易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近年来,福建省货物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高,进出口总额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福建省出口总额为10816.50亿元,同比增长27.7%;进口总额7633.08亿元,同比增长35.7%,实现贸易顺差3183.42亿元。

  福建省产业结构较为稳定,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福建省已形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重的产业格局。从产业结构来看,2021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9:46.8:47.3,第二、三产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4)

  福建省前三行业占据半壁江山。从增加值贡献度来看,2021年排在前三的行业占比均超过10%,分别是工业(36.44%)、批发和零售业(11.38%)和建筑业(10.53%),增加值均在5000亿元以上。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5)

  福建省是制造业强省。目前,福建省已形成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为主导的工业产业,及以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为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特色轻工;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福建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较快。轻工业方面,2021年福建省以电子信息、食品制造、纺织服饰和制鞋等为支柱的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其中,电子信息领域,福州、厦门、泉州和莆田等地投资设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并引入京东方和华佳彩等龙头企业建厂投产,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食品制造、纺织服饰和制鞋领域,福建省聚集了银鹭集团、柒牌集团、安踏集团和匹克集团国内知名企业。重工业方面,福建省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两大主导产业,2021年,福建省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

  近年来,福建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2021年,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1.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0%;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3%。

  4、第三产业:以物流、金融、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福建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以物流、金融、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物流业方面,2021年福建省实现货物运输量16.61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0164.20亿吨公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完成1772.74亿元,同比增长13.1%;邮电业务总量995.85亿元,同比增长24.6%。金融业方面,福建省政府控股的兴业系金融机构带动了地区金融发展。旅游业方面,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建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预计2023年第三产业仍将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建设,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打造“五”产业新体系。同时,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打造数字中国样板区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六大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旅游。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有加快3D显示、激光显示、量子点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开发应用,全光网络、5G无线网络、窄带物联网、卫星应用等。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有推进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电动船舶试点示范,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精密数控加工中心;打造泉州、龙岩、厦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打造闽东电机电器产业集群等。石油化工业发展重点有加快推进乙烯、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工程塑料、氟硅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石油催化剂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重点为加快发展新型功能性服装用纤维和产业用纤维,推动发展生物基纤维等绿色化纤原料。现代物流发展重点为培育具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大型服务平台企业,开展供应链试点等。旅游业发展重点为深化“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建设,发展和培育乡村游、邮轮游、生态游、海洋游等。

  五大新兴产业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产业。其中,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为福建省急需的金属复合材料、半导体材料、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为半片技术、叠片技术、双玻组建等光伏组建产品以及海上风电、风光储充一体化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研发“三废”处理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先进节能环保设备等。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新型化学药、现中药等创新药物品种和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等。

  四大优势产业为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文化。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发展重点为推进食品加工业生态化特色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冶金产业发展重点为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精深加工。建材产业发展重点为推进建材产业新型化发展,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重点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等。

  1、财政治理:持续提升财政治理水平,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障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在保障重大战略任务方面,2022年,福建省财政重点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建设及电竞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渔业产业发展、海洋安全设施和科技装备建设、渔港建设、海上养殖升级改造、远洋渔业发展;重点支持电动船舶、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障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减税降费方面,2022年,福建省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共计1146亿元,其中,留抵退税705亿元,约为2021年退税规模的3倍。地方政府债券方面,2022年,福建省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733.40亿元,增长26.24%,优先保障水利、教育、卫生、养老等重点领域。贷款方面,福建省从2020年起先后设立八期共800亿元规模中小微企业纾困贷款,惠及2.36万家企业。

  福建省综合财力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财政自给率一般。在东部沿海六省中,除直辖市外,福建省财政自给率仅高于海南省。2020年~2022年,受新冠疫情、国际局势变化、减税降费政策等影响,福建省财政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近年来,受减税降费政策以及疫情影响,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有所波动。2020年~2022年,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波动,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95%、73.69%和62.66%。税种主要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为主。福建省非税收入主要由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及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构成。2020年~2022年,福建省非税收入有所波动,占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9.05%、26.31%和37.34%。2020年~2022年,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波动增长,2021年略有下降,2022年恢复增长。2020年~2022年,福建省政府财政自给率分别为59.03%、64.93%和58.55%,财政自给程度一般。

  福建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分化现象显著。2022年厦门市、福州市遥遥领先于其他地级市,泉州市排第三。从财政自给率看,厦门第一,福州第二,泉州第三,分别为81.18%、69.86%和65.35%。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福建省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福建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2020年~2022年,福建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逐年下降。2022年,福建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492.79亿元,同比下降21.93%。福建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受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市场行情影响较大,易受房地产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从全省各地市来看,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2022年,厦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排名第一,福州第二,远超其他地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泉州第三。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6)

  2022年末,福建省政府负债率低于东部沿海六省中的海南、山东和浙江,总体规模有所上升,但债务偿还规模较为均匀,总体债务风险可控。

  截至2022年末,福建省政府债务余额为11901.7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3562.54亿元,专项债务余额8339.18亿元。从债务级次看,截至2022年末,福建省省本级、市县级政府债务占全省政府存量债务的比例分别为1.83%和98.17%。福建省2022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575.91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998.20亿元,再融资债券577.71亿元。截至2022年末,福建省政府债务余额为11901.72亿元,较2021年末同比增长17.94%。同期末,福建省政府债务限额为12857.20亿元,政府债务余额规模低于债务限额。

  福建省政府债务偿还规模较为均匀,不存在债务集中到期现象。2022年末,福建省2023年~2026年到期债务规模[6]占比分别为8.4%、8.6%、6.7%和7.8%,2027年及以后年度到期政府债务占比为68.5%。

  存量债务方面,各地级市余额和其经济实力同向分布,经济强市存量债务余额大,其中东部沿海强市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2022年末存量债务余额均超过1700亿元,其他地市存量债务均小于1200亿元。增量方面,近年来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存量债务增量较大,为福建省债务的主要增长来源。

2023年城司信用风险展望-福建省(图17)

  近年来,福建省城投企业资产总额持续增长,净资产实力稳步增强。福建省城投企业在福建省城市化建设、稳基建、促投资方面的作用仍有较大发挥空间。预计2023年福建省城投资产总额及净资产仍将保持增长,有息债务规模保持增长,发债城投企业的数量及债券融资占比或有所增加。

  福建省是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区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战场,近年来大力发展数字、海洋、绿色、文旅“四大经济”。福建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建设,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打造“五”产业新体系。预计2023年福建省经济将持续向好发展。

  2022年,福建省财政重点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建设及电竞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渔业产业发展、海洋安全设施和科技装备建设、渔港建设、海上养殖升级改造、远洋渔业发展;重点支持电动船舶、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预计2023年福建省将继续在培育产业、发展税源和“放水养鱼”中锻炼内功,进一步增强财政实力。

  福建省政府负债率在东部沿海六省中处于较低水平,2022年总体规模有所上升,但债务偿还规模较为均匀,不存在债务集中到期现象。2023年~2026年到期的福建省政府债务(不含厦门)规模占比分别为8.4%、8.6%、6.7%和7.8%,2027年及以后年度到期债务占比为68.5%。福建省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合理,预计2023年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很强。

  福建省城投企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承担了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片区综合改造及保障房建设业务、产业投资、国有资本运营等职责,业务专营地位较强,普遍能够获得较高的外部支持。预计2023年福建省城投企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5]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省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和浙江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